当前位置:国外老域名购买-玉米号社会30位女性被强迫做性爱表演:亲雕像下体 参加淫乱派对
30位女性被强迫做性爱表演:亲雕像下体 参加淫乱派对
2022-06-04

最近的公共事件再次把《纸牌屋》那句著名台词搬上台面:

“所有事情都与性有关,除了性本身,性关于权力。”

但Sir不希望这些事件诉诸某些高大上的警世名言。

酒桌上、职场里、娱乐圈……

我们眼前是一件件真实的悲剧,一个个具体受到侵害的人。

目前公安机关仍未公布结果,Sir绝对相信相关部门会严谨地彻查。

但在此之前。

Sir更担心,因为事件复杂,在不断的反转、流言、以及潜在的公关行为中,公众逐渐被模糊焦点,最后不了了之。

不止我们。

纵观全球有关“性侵”的新闻,无论当事人多么鱼死网破,初期舆论多么群情激愤,最终大多都抵不过事件本身的“事实模糊”。

那还能做什么?

它不仅考验我们的良知。

Sir还想强调

耐心的追问与理智的反思,当然比即时喷发的情绪来得更难,更稀缺。

但这才该是我们普通人最有力的武器。

播客大追杀:好莱坞性丑闻录

Catch and Kill: The Podcast Tapes

HBO出品。

好莱坞#Me Too运动爆发4年后,又一新视角的记录和回溯。

以在《纽约客》上发表对韦恩斯坦强奸、性侵指控的调查记者罗南·法罗的视角为线索。

采访了当事人、记者等事件相关人物。

因为是以电台采访的形式,所以翻译成“播客大追杀”。

各种资料搜集和多位当事人参与,庞杂的信息量就为传递一个信号:

那次悲剧,远没有画上句号。

又来了?

风暴只是源于一件“小事”。

三个字。

韦恩斯坦像“往常”一样,又骚扰了一位模特安博拉。

她绝望报警,对方却下意识冒出来一句:

“又来了?”

这句话彻底激怒了安博拉。

“又来”什么意思?

这意味着,在她之前,就不断有女性被侵害,也报了警,然后不了了之。

这也意味着,如果她再沉默,之后只会有更多受害者。

安博拉站出来了,勇敢报警,并在电话里引导韦恩斯坦说漏嘴,也按照警察的要求,戴着窃听器去卧底,冒着危险套出关键证据。

甚至十分聪明地想好了脱身计划——把外套落在楼下,以便能假借拿外套的机会与警察交流。

-拜托不要强迫我

-去浴室,过来

听我说,五分钟就好别为了五分钟而伤害我们的友谊

从各个方面说,安博拉,都是个“完美受害者”。

即使如此,她也只能掌握到仅有的“录音证据”。韦恩斯坦依旧可以用他的权力、财力将事情摆平。

第一步,抹黑。

获得录音证据后,安博拉的案子被转到地检处。

结果检察官问出的问题是,“你是妓女吗?”

检察官收到消息,安博拉曾在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的性丑闻中出现。当年,她在模特界初露头角,就被“选中”去贝卢斯科尼的淫乱派对。

看到原本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女演员,在总理的房间里做尽色情动作,安博拉和朋友被吓跑,临走得到总理“助理”的一句话:

“你们别想在这混了。”

后来,贝卢斯科尼的丑闻暴露,安博拉站出来作证。

脏水一波波泼向她。

狗仔队找上她,同学朋友拒绝与她讲话……

如今,同样的手段卷土重来。

与韦恩斯坦有关的几家媒体,把这段经历挖出来,说安博拉是“投机者”、“要钱失败的妓女”……

之后,他被撤销指控,安博拉的生活,又一次被毁。

第二步,利诱。

韦恩斯坦通过安博拉的律师,寄来一份合同——你猜到了,保密合同。

封口费30万、50万,100万……

安博拉不为所动。

她的诉求,从一开始,就是要讨个说法,要以后再没有女性落入韦恩斯坦的魔爪。

砸钱行不通,通常,韦恩斯坦会开始第三步:

安博拉就在送来合同的那天接到弟弟的电话:有人到他工作的地方,问起姐姐的事情。

在此之前,另一位证人,韦恩斯坦的助理,也曾对记者讲过类似经历。

邱罗维娜,刚毕业不久就抱着对电影业、韦恩斯坦的崇拜进入他的团队。

不想却带来一场噩梦。

威尼斯电影节期间出差时,韦恩斯坦强暴未遂。

事后,流程和安博拉一样,她们报警、带着律师和韦恩斯坦谈判。结果被安排在小屋子里,不给饭不给水,无人理睬数个小时。

“十几个律师压迫着两个年轻姑娘。”

好,这个牛津大学毕业,刚入职场的年轻人,职业生涯基本完蛋。

可即使签了,她在后续的工作中也无法获得公平对待。

三步下来,大部分受害人都会屈辱地签下合同。

安博拉签了,助理签了,还有之前被他侵害过的女性,都签了。

她们得到了钱,以及下半生活在黑暗里的代价。

当韦恩斯坦和他的团队弹冠相庆时,他们不知道的是,安博拉偷偷留下了证据。

协议的一项,是让她删除所有账号里留存的录音证据。

但她留了个心眼。

最后一个账号密码,安博拉佯装记不起来,在电脑上悄悄复制了一份。

可以说,安博拉在整个和韦恩斯坦的抗争中,始终冷静、不卑不亢,也足够机智。

但依然逃不出行业大鳄编织起的、密不透风的犯罪网。

韦恩斯坦性丑闻的揭露,急需另一个突破口。

两年后,突破口来了。

2017年,女演员罗丝·麦高恩发推指控某制作人对她的强暴。

不是性侵,也不是丑闻,而是明明白白,坦坦荡荡说出来的,强暴。

-是性侵事件吗?

-是强暴吗?

之后,正在进行职场性侵专题的《纽约时报》记者坎托联系到她,以及其他受到侵害的共事女性采访,和同事图伊联手发表了对该事件的报道。

各界哗然、司法介入。

几天后,《纽约客》又发布记者法罗对"韦恩斯坦案件"的调查结果,受访的受害者,有包括安博拉在内的13个。

#Me Too运动自此在互联网上轰轰烈烈开启。

看似,此事的爆发是巧合——如果不是罗丝·麦高恩的勇敢发声,事件可能会石沉大海?

是巧合,但更多,是良知暗中的接力。

韦恩斯坦的溃败,是无数勇敢的记者、受害人、反水的情报公司员工、良心发现的共谋者冒着被侮辱、被封杀、被职业威胁,甚至冒着生命危险,合力揭开的。

金姆·麦斯特,《好莱坞新闻》的记者,从90年代开始,就在持续关注韦恩斯坦的性丑闻。

当时在业界,这似乎是一件公开的秘密,但没人敢说。或者说了,没人在意,没人敢在意。

2002年,《纽约客》的记者肯恩,得知韦恩斯坦性侵后封口的事件。

他带着录音笔一次次和这位业界大佬接触,慢慢套话。

认识久了,韦恩斯坦也会向他吹嘘自己的“风流史”。同时,他手里还有受害助理的证词。

但吹嘘和证词,均不是无懈可击的有力证据。

保密协议,被韦恩斯坦方面解释成,是与助理婚外恋给的封口费,且钱财未经公司,只是私人协议

高价律师团队,早已为他考虑好了法律的各种可能性。

甚至韦恩斯坦在采访过程中忽然的崩溃大哭,指控肯恩破坏了他的婚姻,在事后看来,也有很大可能是团队授意的表演。

没办法。

苦于没有证据,《纽约客》最后只发表了一篇不痛不痒的行业报道(题目《美女与野兽》)。

肯恩也只能在文章中暗示。

回头看来,有一段话特别醒目:

“韦恩斯坦不愿分摊制片成本或出让米勒美的半数获利,与他合作的片厂负责人说:感觉像遭人强暴。他身边的人常提到这个词。”

在2015年和2017年安博拉和罗丝·麦高恩先后指控韦恩斯坦的罪行。

两位记者再次试图联系、报道,均无疾而终。

直到当时在NBC任职的法罗找到她们,手握8个受害人证据,又将她们手里的证据再次收集——转机到了。

不能急。

希望越大,法罗面对的黑暗就越深。

韦恩斯坦曾雇佣私人情报公司监视所有出面的证人、正在调查的记者,一旦被他发现有不利于自己的倾向,可能面临人身威胁。

情报公司让员工跟车、利用电影里才见过的高科技手段追踪:

给你发个天气预报、广告……回复N或Y退订。

不管你回啥,只要你回短信,就是被定位。

但跟着跟着……

负责这条线的伊格发现了蹊跷。

他跟踪的,不是出入高级酒店的有钱人(高管证人),就是各大杂志的记者。

直到他跟踪到法罗,伊格才发觉自己卷入的,是韦恩斯坦的性侵案。

良心发现,他主动联系到法罗接受采访。

自此,整个事件,形成闭环。

在这些一层层揭开罪恶的环节里,除了这些明面上的“英雄”。

还有一个个未出面,但值得我们记住的。

仍在利益之中的员工们:

顶住各方压力的新闻核查员:

性侵的举证很难。

但只要足够多人发声、相互印证,法律,会给予相应的参考。

前提是,不再沉默。

谁在沉默?

最大的沉默一方,NBC(环球新闻网)。

法罗起初是NBC的记者。

肯恩也曾在NBC露面,接受法罗的电视采访。

节目最后,他对着镜头说:

NBC要是手握证据却压下报道

事情就难看了

哈哈,真说中了。

韦恩斯坦看到这些报道,慌了,正大张旗鼓、疯狂地想要打压记者们。

对记者,他也是老一套。

利诱、威逼。

最后一步,堵死。

与此相对。

大家将文章呈给NBC的总裁时,他的反应却是:

文章被他报给董事长,最终,NBC高层以会有法律风险为由,决定不再报道关于韦恩斯坦的事件。

事后,法罗才知道,电视台有三名一级主管曾与韦恩斯坦秘密联系十几次,并且数度向他保证报道已腰斩……

有的高管,不报道的理由,仅仅怕韦恩斯坦打电话骚扰他。

NBC的沉默,造成事件巨大一环的缺失。

但韦恩斯坦再只手遮天,也无法堵住所有人的嘴。

法罗和伙伴们将证据和文章带到《纽约客》。

他们决定“火力全开,刊出新闻”。

报道一经刊发,好莱坞电影业几乎变天。

高兴?雀跃?

还是太晚了——事实上,韦恩斯坦的事件,已经绵延三十几年。

这期间,不少名流都或严肃或玩笑般发声。

-有什么对进入好莱坞新人的忠告吗?

-如果哈维·韦恩斯特请你参加私人派对,地点在四季酒店,那就别去

△摇滚乐队主唱寇特妮·洛芙

可无人重视。

沉默者当然都是普通人,他们有着普通人的恐惧:

为了事业,为了生活,为了安全……

Sir无法断定他们每一个都是“帮凶”。

但他们的确构成了事件中重要的一环:

潜规则,之所以能潜下去,仰仗的,是弱者的沉默,以及既得利益者的共谋。

回望今天。

韦恩斯坦、吴亦凡、阿里巴巴……

这些大厦的“倒塌”,多少有“偶然成分”:

遇上了不怕鱼死网破的“刺头”,打断了沉默的链条。

尽管如此,后续举证依然艰难。

幸好,沉默不再是“大多数”。

90年代传闻被韦恩斯坦性骚扰的演员罗姗娜·阿奎特,站出来。

她被韦恩斯坦骗去四季酒店,抓着她的手就往自己的下体伸。

她被恶心到立马弹开。

得罪了大佬,结果可想而知。

不但没得到那部电影的角色,她在好莱坞,再难出头。

再后来,还有更多人。

列表一长串,有大牌如安吉丽娜·朱莉、乌玛·瑟曼级别的女星。

最后,纪录片本身当然带着主观视角,它不能成为定罪的“证据”。

而韦恩斯坦事件,因国情,司法系统,以及事件细节不同,可参考程度有限。

但Sir还是希望大家把这部纪录片找来看看。

它并不启发我们多深奥的道理。

它也不挑拨男性、女性。

公平与尊重,才是它的“主旋律”。

如何去实现?

是我们终于意识到。

保护自己权益最好的方式,不是你遇到不幸时有“豁出去的决心”。

而是每个你我从一开始便伸出援手,打断冷漠。
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